« 首页 - 西安必信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BXDSOFT.COM
图像和文字的契合与转换
「《灵泉洞》是赵树理关于革命叙事的一部评书体长篇小说,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叙述了太行山区人民群众在日寇和匪军双重压迫下的生死斗争。1962年,脚本创作者蔡传业、尚文,画家任伯宏、任伯言在赵树理《灵泉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连环画改编。改编后的《灵泉洞》连环画在“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情节线索”三方面,均体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向读者展示了图像和文字双重叙事的艺术景观。(2024-3-29)」
关键词:赵树理;《灵泉洞》;连环画改编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0)01-0140-05
  在传统文化思维中,图像与文字渊源深厚,从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便可窥见一斑。清朝末年,作为图像与文字近代结合体的连环画应运而生。连环画又称之为“小人书”,即以连续的画面叙述故事、刻画人物。20世纪50年代初,连环画在政府的倡导推动下繁荣昌盛,许多早已被人们淡忘的文学作品,以通俗易懂的图片加脚本的连环画形式重回大众视野。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因故事的连续性和情节的丰富性成为画家们二次创作的首选。《三里湾》《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相继被母振元、贺友直、孙铁生等著名连环画画家改编绘制,成为人们手中寓教于乐的重要读物。1958年,赵树理创作出长篇评书体小说《灵泉洞》,向读者讲述了1940年前后太行山民众与日寇、国民党军队及地主汉奸顽强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英勇事迹。由于作者将“灵泉洞”这片神奇的土地作为主要叙事场地,因此赋予了《灵泉洞》小说独特的自然叙事,使其在创作的众多小说中别具一格。
  之后,连环画画界的任伯宏、任伯言两兄弟在蔡传业、尚文所改编的《灵泉洞》文字脚本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理解诠释,对其进行了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62年9月出版了这套分为上下两册的《灵泉洞》连环画。任伯宏与胞弟任伯言皆为上海连环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任伯宏擅长中国传统白描绘法,任伯言作为海派艺术家,兼收中西绘法,两人曾合力出版《碧海红旗》《周支队大闹平川》等多本连环画画作。《灵泉洞》连环画作为二人合作中最为出色的作品,画风朴实,工写兼长,极具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与赵树理原有的小说文本实现了图像与文字的高度契合和有机转换,在1963年全国第一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荣获三等奖。
  一、人物塑造:单幅图像重传神,连续画面孕性格
  小说《灵泉洞》主要讲述了太行山区人民群众在日寇的扫荡与匪军的骚扰下从屈服忍受到奋起反抗逐渐成长的故事,民众思想的前后蜕变主要通过主人公田金虎来展现。在连环画改编过程中,为了让金虎这个主要人物生动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画家特地在单幅画面中运用人物特写、聚焦等多种画法,同时为了展现其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将金虎放置于连续的画面之中,使得人物个性在波澜起伏的情节发展中孕育生成。
  对于连环画而言,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故事的中心人物。在绘本开头,画家便根据自身对全文的解读为金虎造型:左手拿着斧头,右手拿着火把,头上裹着北方农民素有的头巾,全身肌肉壮实,线条粗犷有力,脸部轮廓分明,俨然一个朴素憨厚的青年农民形象。从文本中仅存在于读者想象中的金虎到连环画中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金虎,画家实现了一次成功的图像性阐释和视觉化呈现。
  语言由于指涉事物或表达思想,以其为媒介的文本更适合叙事与论说;而图像由于具有视觉直观性,以其为媒介的艺术更易展示视觉形象。小说在开头就写到金虎在童年时偷偷跑到山沟里去滑坡,而后当敌人团团围住山村时,他急中生智地从这个滑坡地山沟里溜出去报信。文中赵树理足足花费了4页的笔墨来交代故事情节进而初步刻画金虎的形象,而在连环画改编中,画家仅仅运用第一册图16、图17两个连续性的画面便将金虎机智而又正直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连环画图16采用的是远景构图法,整个村子都处在被国民党包围的形势下,金虎处在画面的左下方,脸上急切的表情极具张力。在连环画图17中,金虎正撐着双手从一面陡坡上滑下,莱辛在《拉奥孔》中写道:“绘画在它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具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画家在这里便是选取了“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将金虎急中生智的一面展现了出来,顷刻的捕捉实现了空间的时间化。在文字脚本方面,舍弃了赵树理原文中对故事所进行的来龙去脉细致全面的交代,而是改写为最易体现人物性格的文字。
  金虎的人物特征伴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鲜明突出,而画家对其的勾勒刻画也越来越立体饱满。在连环画图像叙事中,第一册图14中的金虎被拿着大刀的官兵推出门外而佝偻着半个身子,画家对其紧皱的眉毛和微眯的眼睛进行了清晰的描绘,叙事脚本是“爹,咱银虎跟正明叔都叫人给捆了!”图像与文字暗示给人们的是一个略带莽撞的金虎形象。连环画图25中的金虎因掉在石缝之中而只有一只手出现在画面中心,从石缝中伸出的手略微弯曲,脚本“下来吧,里面地方可大呢!”在此时弥补了图像叙事的空缺,但依旧体现了金虎俏皮可爱的人物性格。连环画图80中的金虎躲在门帘后,眉毛上挑,因破坏了杂毛狼的奸计而脸上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画家对金虎脸上的表情采用远景聚焦的方式,也得以将金虎机智的性格特质放大。连环画图94描绘的是金虎砸死杂毛狼这一事件,金虎背影的粗线条勾勒以及全身肌肉线条的有力刻画体现了他的果断决绝,画面大气硬朗,令人拍案叫绝。
  人物作为连环画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无疑考验着画家的绘画功底。阿英在《中国连环画史话》中阐述道:“连环画是造型艺术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离不开人物的活动,因而,塑造人物形象成败如何,也就直接关系到一部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任伯宏、任伯言先是通过单幅定格的画面,以细致入微的线条为主要人物金虎造型,给予读者一个直观的艺术感受,再通过一帧帧连续的画面,对人物的具体神态、关键陛动作进行了精准的捕捉与刻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原文中金虎质朴、坚毅、机智等性格特点,再辅之文字脚本的有力佐助,为连环画增添了语言叙事所不及的图像韵味。   二、环境描绘:还原景致与营造意境
  赵树理《灵泉洞》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得益于其奇特的自然环境所造就的传奇叙事。他在小说一开篇就花费了一页纸的笔墨对灵泉沟村的地理环境作了交代。向读者介绍“灵泉沟村”村名的由来,而后对故事情节主要的发生地灵泉洞以及出洞后的新天地阎王脑更是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描写,让读者不禁对如此别致的自然景观心生向往。
  在连环画改编过程中,如何对奇特的自然环境进行描绘无疑成为任伯宏、任伯言需要攻克的最大难题。最终,作为中国白描大师的任伯宏决定与熟稔海派画法的任伯言实现画法上的融合。在连环画图像叙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二位画家在传统画法的技巧与技法上添入了海派画家简逸洒脱的绘画风格,使得原文中的自然环境得到了高度还原,营造出了“心旷神怡”的意境,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效。
  “绘画是一种平面造型艺术,是运用笔墨颜料、纸张画布等工具材料,通过运用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笔触、机理等手段,在二维空间塑造静态视觉形象的艺术。”连环画第一册图1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这是一幅灵泉沟村远景图,整个画面采用的是白描画法,线条流畅、细腻。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仔细一窥隐约可见几处村庄,大环境的勾勒体现了灵泉沟村天然闭锁的自然环境。山脚处的丘陵和漂浮于空中的白云勾绘采用的是复勾的技法,为了加重质感和浓淡变化,两位画家对虚实、疏密关系进行了刻意对比,画面呈现了极致的美感。在此时的连环画中,图像叙事处于强势的地位,而脚本所代表的文字叙事处于弱势的地位,这是由于画家的画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造成震撼的视觉效果从而让读者自觉忽略了旁边的脚本所致。
  作为文中主要叙事背景的灵泉洞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它原名白莲洞,位于山西阳城县南的悬崖绝壁间。1938年赵树理任抗日政府区长时曾住此洞,作家被洞中的“灵气”深深吸引,更名为“灵泉洞”。在对连环画的文图转换中,碍于场景的局限性,关于灵泉洞的内部场景描绘比连环画图1略逊一筹,但仍旧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两位画家在对灵泉洞进行描绘时主要采用横竖线层叠渲染以及远近画圈交叉的画法。连环画第二册图17叙述的是金虎和小兰在新洞中探险发现了新天地的故事。画面主要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的左侧被一个巨大的钟乳石所占据,鲜明地体现了灵泉洞喀斯特地貌天然溶洞的特点。
  如果说人物是连环画创作的基本,那么意境氛围便是连环画的灵魂。贺友直在谈连环画创作时也强调了作品意境的重要性:“我以为连环画的构图应该做到‘说明问题追求意境’,应该考虑‘合理、有含义、美’。”《灵泉洞》连环画的多幅图像都注重营造意境,显示了画家精湛的绘画技艺。如连环画第一册图47所描绘的高山村落图,画面的三分之二为连绵的山峰,正中央为弯折而下气势磅礴的高大山脊,其他山峰按照东西顺序排置远近,营造出了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置于画面右下方的古树房屋依旧采用中国传统画法,房屋四面的线条立体感强,房顶瓦片的纹路轻盈流畅,从整体上看与背后的高山相协调,饶有韵味,极具中国传统意境美。
  “半部灵泉洞,一世赤子情”,灵泉洞是赵树理在抗战时期切实待过的根据地,为了纪念这段与民众同甘共苦、同生共死的岁月,作家将灵泉洞作为回忆过去与期冀未来的连接点,通过真诚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心中的这一片荒原。而在连环画改编过程中,二位画家结合自己的想象,以中西融合的画法,通过媒介的转换实现了图像对语言的“模仿”,完成了对赵树理心中理想山水的直接视觉化呈现。
  三、叙事线索:由主辅线交织变为单线行进
  相比赵树理的其他作品,《灵泉洞》的文本叙事方式略有不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非常注重情节的表达,错综复杂的线索以及故事内容造就了颇具传奇性的情节本身。男女主人公金虎、小兰因躲避官兵追捕机缘巧合之下来到阎王脑的经历构成了叙事主线,此外还有一条叙事辅线,乃由铁拴和小胖摆脱兵匪、投奔解放区的故事所牵引,在两条叙事线索的中间又夹杂着日军入侵、对抗地主等诸多分支事件。
  连环画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考虑到大众的知识水平与接受水平,通常要对小说文本的情节线索进行简化与删减,使其从多线索变为单线索。在改编《灵泉洞》时,蔡传业、尚文对《灵泉洞》的叙事情节和线索进行了高度整合,在保持情节连贯性和故事生动性的前提下,将原文中的叙事双线靠拢为一条单线,叙事线索更加明晰,指向也更加明确。
  在改编的连环画中,山洞作为场景设置和情节推进的主导因素,成为了全书的联系线索。连环画一开篇,文字脚本便是“太行山南端,有条山沟,沟的后边,从丈把高的岩石上,落下一股核桃粗细的泉水……”这段脚本省去了大段篇幅描写,却又精简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自动填充了图像叙事所不能表达的部分。后续的情节进程也主要围绕脚本中频繁出现的“新洞”而展开。因为主人公的偶然一摔,新洞成为引人入胜的情节转折点。从叙事功能来看,“新洞”作为改编者叙事的新线索,不仅为金虎、小兰提供了定情栖身之所,而且连接着物产丰富的阎王脑,为质朴善良的村民开辟了通往希望之途,阻绝了来自外界敌对势力的侵扰。灵泉沟的人们以灵泉洞和阎王脑作为安居点,安然度过了动荡困难的岁月,故事也在这里落下帷幕。至此,连环画的文字叙事得以完整展现,而图像叙事也在脚本叙事连贯性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文字到图像的飞跃。
  在新线索新洞的统摄下,其他旁逸横出的分支事件皆被调换顺序并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按时间顺序所整合。如连环画第一册图3中的“游击队一到,马上维持地方秩序,组织抗日政权。田家湾的共产党员王正明、张得福、李铁栓等人组成了党支部,张得福担任村长,工作搞得火热”是对原文王家湾党组织活动所做的一个高度概括。连环画第一册图55中的“过了几天,村里的那批国民党兵总算走开了。他们一回到三水镇,就把抓去的共产党员杀害了”省略了原文对具体杀害行径的详细叙述,而是代之以极简的表达。
  脚本作为连环画图像叙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仅需要说明绘画的内容,而且要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优势,通过概括性与形象性的语言弥补图像叙事的局限。如连环画第一册54-60这七幅连续性的画面,读完脚本,再對照图画,便可得知讲述的是金虎与小兰为躲避追捕在新洞中的具体经历。相比赵树理《灵泉洞》中对这一段经历的大篇幅叙述,连环画中这几处脚本显得更加集中紧凑,却又不失故事性与连续性,直接为图像叙事提供了阅读与理解的基础。
  连环画脚本注重语言的简洁性和生动性,抛开图像不谈,脚本应当可以脱离图像而完成对文本的单独完整叙事。改编后的《灵泉洞》连环画文字脚本围绕新洞这一联系线索,整理出引人入胜关键的情节,精简掉了原文中琐碎次要的情节发展。这让读者在阅读脚本进而感受画面体会到跌宕起伏的曲折情节后,更易接受文本所传达的群众革命精神,充分发挥了连环画的普及教育意义,可见是对赵树理《灵泉洞》一次成功的改编。
  《灵泉洞》连环画已随着连环画时代的终结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淡去。如今来看,它的收藏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当时风靡一时的《灵泉洞》连环画倾注了改编者和画家对原著的感悟和理解,体现着脚本创作者优秀的改编能力和任伯宏、任伯言两位著名画家卓越的绘画技艺。它所展现的图像和语言双重叙事合力无疑是对小说文本的一种补充与深化,是在影像化大潮来临前对时代所做的惊鸿一瞥。这部连环画不仅属于赵树理,更属于两位改编者和两位画家,属于那个渐行渐远的连环画时代。
  责任编辑:秦小珊
(园广)
点击进入「必信达创业合作论坛」下一篇:一例索引图像转换的问题解决 »
Copyright © 1999-2024 西安必信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